忻州市工商局创新监管方式全力维护食品安全

发布时间2014-11-17 12:06:40 | 进入和平论坛 来源: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去年以来,忻州市工商局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紧紧围绕省工商局提出的“增强五种意识,创造五个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作主题,坚持“标本兼治、防打结合、分类监管、综合治理”的方针,努力构建

“工商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探索出一套以“分类监管,分级问责,红牌示范,黄牌警示”为核心内容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整顿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做法是:

一、分类管理,科学规范监管对象

分类监管是食品监管新模式的基础。忻州市工商局把全市市场的食品结构划归为八大类,即:蔬菜类,水产类,肉禽蛋类,豆、奶制品类,调味品类,酒、饮料类,粮油及其制品类,儿童食品类。各工商所都详细建立了八大类食品经营户的基本情况登记台帐,将上述八类食品及监管的内容和方法制成全面详细、便于操作的一览表。

按照食品经营者、市场开办者的经营范围、经营规模,划分成三个大类:第一类主要包括大型超市、商场、食品批发市场,全市共863户。重点做到了各种手续齐备,自检自验的内部自律机构健全,个别有条件的还配备有监测检验的仪器设备。第二类主要包括学校食堂、大酒店、连锁店、便利店,全市共2136户。重点是积极推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统一招标,重点采购,确保原材料的合法安全,把源头安全的要求落在实处。第三类主要包括零散分布的小餐饮店、小食品店,全市共4675户。这类经营者数量多,分布广,监管难度大。对于这类经营者,特别是偏远山区、山庄窝铺的食品经营,主要把监管重点放在打击走村窜户无照经营流动食品行为上,放在对农村送货上门和巡回展销食品进行事前检查上,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农村市场。

在严把食品准入关上,工商监管方面:第一,签订诚信经营责任书。市场管理人员与经营户签订诚信经营责任书,引导经营者牢固树立行业自律意识。第二,建立市场巡查制度。通过日常巡查监管,及时阻止不合格食品入市,控制食品入市关口。第三,加强信用监管。建立食品备案、信用记录、日常监管、信用公布平台,及时把食品的质量监管信息纳入信用建设系统。第四,建立食品市场退市制度。各县(市)局建立起12315申诉举报信息网络,条件好的局还购置了食品流动快速检测车,建立食品质量检测室,根据消费者申诉、举报,依据抽查或对检测确定的不合格食品,及时转输信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下架退市。在经营者自律方面:第一,建立进货查验制度。食品经营者在工商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建立食品购销台帐,对手续不全或无法证明合法来源的食品不予进货,切实把好食品进货查验关。第二,建立索证索票制度。经营者或市场开办者向食品提供者索要食品生产经营资质证明和合格证明复印件、发票和送货车行驶证复印件等有关凭证,证明食品来源渠道,堵塞假冒伪劣和不合格食品进入市场。第三,建立场厂挂钩、场地挂钩制度。大型食品经营企业及市场开办者与供货方签订了“场厂挂钩”、“场地挂钩”协议,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责任,利用合同签约机制达到上市食品质量安全准入。第四,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承诺。经营者自觉填写食品保质期到期提示簿,自觉遵循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并在门店显要位置张贴“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让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监督。

二、分级问责,努力强化监管责任

忻州市工商局围绕提升监管水平、增强监管能力、保证监管到位,实施食品市场监管分级问责制。

(一)健全组织机构。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食品市场监管领导组,组长由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局领导担任,成员由股(所)长担任。各县市局、分局还通过县(市、区)政府发文,成立了政府食品安全领导机构,加强了对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常态监管工作的领导和督查。

(二)明确责任主体。全系统建立了从市局局长到工商所辖区片管员的六层五级责任体系,制定施了《食品安全监管分层问责细则》,从上到下形成了紧密的责任链条,哪个环节监管者出了问题,都要严肃向其实施问责,令其及时补救完善,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影响的,坚决追究相关责任。

(三)完善各项制度。全市61个工商所,都按照123458内部管理模式,分别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制度保障体系。这就是一案(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二栏(信息公示栏、信用公示栏),三图(经营主体分布图、重点及高危食品分布图、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层级图),四表(经营主体统计表、食品安全巡查登记表、信用分类表、查处违法食品案件登记表),五制(食品安全监管分工负责制、监管巡查制、检查备案制、安全报告制、信息公示制),八进(红盾监管服务进村镇、进社区、进商厦、进市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军营),将这些制度全部贴在墙上,并落实在工商执法人员行动上。同时,将监管服务的内容、监管服务人员的姓名及电话全部在联络站公示,让群众对执法人员监管服务效能实行公开监督。

(四)严格责任追究。市局对发生并造成影响的食品安全责任事故不搞“下不为例”,一经查实,严格对照《食品安全监管分层问责细则》分层追究责任并予以相应处罚。

三、信用公示,积极创新监管方式

工商执法人员以“六查六看”为标准,每月定期对一、二类监管对象进行检测,对三类监管对象随机抽查检测,严格实行食品安全过滤机制。凡在日常监管检测中连续3个月达到食品安全“五条标准”的食品经营者,可向工商部门申请悬挂“食品消费安全示范”红牌。对在日常监管中受到查处、有消费者申诉举报及新闻媒体曝光经查证属实的食品经营者,为其挂“食品消费安全警示”黄牌。

实施挂牌制度以来,全市共悬挂示范红牌1470次,悬挂警示黄牌382次。信用公示制度的落实,发挥了两个方面的明显作用。一方面规范了市场主体行为,使其自觉遵守各项制度,积极配合市管员的工作,主动争取悬挂“红牌”,努力提升诚信度,依靠诚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实现了依法管理和以德管理的辩证统一。“红黄”信用的分类公示,既是依法监管结果的具体体现,也是“八荣八耻”道德建设的最好实践。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体会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加强领导是前提。2005年初,新一届市局领导班子紧紧围绕省局“五增五创”工作主题,结合忻州实际,提出在全系统全面实施“五五工程”的工作目标,明确提出了“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各级工商部门把食品安全监管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市局主要领导更是拿在手上,紧抓不放。一方面请省局消保处领导亲临指导,安排部署;一方面给县市局、分局分解任务,督促推进。市局、县(市、区)局、工商所三级主要领导层层签订责任状,把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落实到各级领导和每一个市场监管员头上。市局还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真正收到了实效。

(二)强化监管是关键。面对近年来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忻州市工商局充分发挥职能,加强日常监管,加大打击力度,集中开展了三次专项执法行动和两次交叉检查,严厉打击食品经营违法违规行为,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震慑作用。去年以来,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84320人次,查处各种食品违法案件5626起,其中立案1418起,当场处罚4208起,处理消费者投诉、申诉3752件,为消费者挽回了经济损失512.35万元,收缴罚没款146.7万元,为消费者创造了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三)制度建设是基础。在监管中,针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环节,严格按照“六查六看”的要求,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了以食品市场主体准入、食品市场巡查、食品退市、食品安全信息公示、食品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等为主的制度体系。同时督促经营者完善自律制度,约束和规范经营行为,使经营者做到以自律促规范,靠诚信促效益。

(四)典型引路是手段。去年6月,忻府分局初步形成了“分类监管、分级问责、红牌示范、黄牌警示”的监管模式后,市局党组敏锐地发现这一经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当即决定进行总结提高,完善推广。一方面责成忻府分局扩大试点,规范完善;另一方面,市局从有关科室抽调人员组成专门班子,进行研究总结,制定推广方案。忻州市工商局还组织召开了由各县(市、区)局长、分管副局长、消保股(科)长、工商所长、经营者代表参加的“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忻府现场会”,在全市正式推广了忻府分局的经验和做法。会后,各局进一步加强力量,强化监管,涌现出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如定襄县局对偏远山区的食品送货车实行备案制度、对学生和农村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河曲、宁武县局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民进行安全健康消费等,这些做法进一步丰富了忻府经验。对此,市局组织专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理性分析、梳理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这样,经过实践和理论的多次交融,来源于实践、成熟于实践、检验于实践的新的监管模式,又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践,并最终取得了理想的实践效果。

责任编辑:朱雪娜
友情链接
中国国家培训网食品安全综合服务平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