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在上海社区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14-03-12 10:30:24 | 进入和平论坛 来源:中国气象报

中国气象报记者王瑾

尽管时间已经进入阳春三月,但是说起去年国庆期间“菲特”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沈阿姨至今记忆犹新:“雨大得像盆里的水直往下倒,亏得街道的小李提醒得早,我们居委会和物业准备得也早。要不,小区估计又被淹了,听说蛮多小区地下车库发大水。”沈阿姨是上海黄兴路2020弄小区居委会主任兼社区气象信息员,小李是五角场街道干部兼社区气象协管员。

小李说,五角场街道一共有144个居民小区,当地气象局和街道一起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2020弄小区被定为“暴雨高风险区”。在“菲特”台风到来之前,他们早早就给小区发出防御提醒,暴雨期间还不断和小区气象信息员沟通,使这个平时逢雨必涝的小区,躲过了这次特大暴雨带来的危险。

“‘依托现有城市和社区管理机制,建立基层气象灾害防御新体系’是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它直接反映出现代化建设是否真正落地生根、惠及民生。”上海市气象局减灾处负责人介绍,在初步建成上海一体化业务平台的基础上,市气象局着力提升城市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化水平,选取杨浦区五角场街道为试点社区,尝试构建多元化社区气象防灾新体系。

思路变一变,社区气象灾害防御全盘“活”起来

社区是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最好的“落脚点”。仅上海市中心就有100多个街道社区,居民小区更是不下5000个。单靠气象部门的力量根本无法将每一个社区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开展得深入细致。能否结合上海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和社区“自治家园”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让街道、居委会、小区居民一起担当社区气象防灾的“主力军”?这成为上海气象部门推进大城市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化中的全新思路。

这个思路很快得到上海民政等相关部门的认同。五角场街道被选为上海首个气象防灾减灾社区展开试点建设,尝试构建多元化的社区气象防灾新体系。五角场街道位于上海市东北部,由于历史原因,这里的建筑横跨两个世纪,在高楼大厦之间仍留有大量年代久远、砖木结构的旧房,加上地势低,辖区内许多小区逢雨必涝,抗灾能力较低。

为此,上海市气象局与市民政局、五角场街道展开三方联动:气象部门主要发挥气象风险评估、预报预警、防灾培训等技术核心作用;民政部门负责协调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为气象防灾融入社会管理提供组织保障;街道则致力于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与社区日常管理紧密结合。

去年秋天,五角场社区气象信息服务站 “开张”了。一支以街道、居委会管理人员和居民志愿者组成的社区气象防灾减灾队伍也初具规模。五角场街道还将气象防灾减灾社区建设工作正式纳入到了社区工作目标考核、财政预算和绩效考核等,社区对气象防灾工作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鼠标点一点,风险预警系统让“菜鸟”变“高手”

在五角场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小李轻点鼠标打开社区多灾种三维风险分析与预警业务系统,在三维地图上8个积涝高风险小区、两个大风高风险小区和江湾公园等雷电高风险区一目了然,“这个系统同时与气象局、街道政务网连通,对我们防灾减灾很管用。比如,气象部门要是预测到未来暴雨可能影响到我们街道,系统会及时报警,我们马上就能在三维地图上直观地看到哪个居民小区将面临积涝高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并及时通过配套短信平台通知各居民小区的气象信息员。”

别看这个系统操作起来很简单,可背后的科技含量可一点不含糊。据主持系统开发的市气象局王强博士介绍,考虑到灾害落区小、防灾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社区气象防灾需要气象预报预警“更精准”“更直观”,市气象局在系统开发中综合运用了气象现代化试点中的许多新成果、新技术,如高时空分辨率区域数值预报、城市精细化预报及脆弱性预警、积涝等天气影响预报等。上海市气象和民政部门以及街道通过数据共享、风险问卷调查、现场勘查等方式开展深入细致的社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再综合社区DEM、排水能力、历史积涝深度、人口密度等指标,绘制出社区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同时,确定暴雨、大风、雷电等不同高影响天气临界致灾阈值,最终实现社区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的业务化运行。

此外,社区内还有自动气象站和积水监测点,监测数据实时传送到气象信息站的电脑终端。“有了这些专业参谋和帮手,我们这些气象防灾的‘菜鸟’都变‘高手’了。”小李说 。

二维码扫一扫,社区居民防灾减灾“得心应手”

家住国和路的陈老伯最近刚买了一台智能手机,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五角场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听说只要扫一扫二维码,以后就可以用手机看气象信息”。在气象信息员的帮助下,陈老伯将手机对准墙上的“社区气象灾害风险明白卡”扫了扫,很快访问到“社区气象安全一点通”微信账号。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陈老伯对社区内有哪些气象高风险区域、应急避难场所以及遇到气象灾害该怎么办等了解得一清二楚。一旦遇到灾害性天气,这个天气微信还会通过“主动推送”为陈老伯预警。

多方参与是社区气象灾害防御新体系的一大特点,居民本身在社区防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为此,上海在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社区建设试点中,积极依托上海社区正在推进的“自治家园”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有效提升社区居民气象防灾能力。除微信外,社区还通过电子显示屏、短信等多种方式快速发送气象信息。同时,社区还会定期组织社区气象协管员、气象信息员、志愿者和居民进行培训和应急演练等。

前不久,五角场街道对今年的社区气象防灾工作进行部署。这意味着由气象、民政、街道多方共同推进的上海防灾减灾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已经走上了正轨。

上海市气象局减灾处负责人表示,未来上海将逐步把这项试点工作向全市社区推广,通过这种新机制新模式,有效提高大城市基层防御气象灾害能力,真正将“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以及城市气象服务“两个体系”建设落实到城市最基层。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国家培训网食品安全综合服务平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