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果之王”本土化突破进行时
发布时间2023-04-07 09:23:00 | 进入和平论坛 来源:农民日报
在“红河上农”蓝莓基地发起人孙波的印象里,2012年以前,国内还鲜有大规模的蓝莓产业,市面上的蓝莓主要来自国外,售价不菲,每公斤市价数百元。也是从2012年开始,蓝莓作为“高端水果”的代表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视为商机。
“进口蓝莓基本上得在海上漂30-35天,算上清关的5-6天,消费者最快也得一个月才能吃到。”孙波介绍运距短是国产蓝莓巨大的优势。
近几年,新的蓝莓品种和种植技术正在云南汇集,借助这里的气候优势,国产蓝莓有了更早的丰收时间、更标准化的种植模式、更大的种植规模。如今在云南,仅行业头部企业之一佳沃的现代化蓝莓基地就达到了8000亩。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云南全省蓝莓种植面积约10万亩,产量约4.5万吨。
“这两年全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还在增长,依然供不应求。”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孙波做了个数据对比,“我国苹果约7000万亩,橘子约5000万亩,蓝莓种植面积全国只有六七十万亩,供应一二线的消费者都不够。”
作为国产高端水果,蓝莓正在云南续写着不断更迭的现代农业故事。“我们正在推动更多蓝莓供应链‘上云’,以数字化需求拉动数字化供给,助力国产蓝莓逐步破圈成为国民浆果。”拼多多“农云行动”负责人表示,“经历了十几年迭代的云南蓝莓,正处于产业本土化的突破期,我们希望助力产业打开一个持续增长的蓝海市场。”
让本土蓝莓价格更亲民
“今年市场上的蓝莓还是贵,不大敢敞开了吃。”北京的王女士感叹。走进北四环一家果蔬超市,125克一盒的蓝莓按果子直径的不同价格从18元-30元不等,精品蓝莓价格每市斤均超过百元。
孙波回忆过去在国外市场上,蓝莓果直径一般只有1.2公分+、1.5公分+、1.8公分+三个等级。但是现在国内已涌现出来了很多鲜果直径在1.8-2.0公分、2.0-2.2公分、2.2-2.4公分及2.4公分以上的分类,价格差异也拉大了。包装形式上国产蓝莓也在突破,原来的标准品都是125克的小方盒装,但是现在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100克的或者80克杯装的,“大家都在做一些创新以满足更多样的消费需求。”
蓝莓富含维生素和花青素,2017年国际粮农组织将其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被誉为“浆果之王”。营养虽好,但是贵、口感偏酸、个头偏小,是多数消费者对这种水果形成的长期印象。
其实,蓝莓在全球的规模化栽培历史仅有100多年,中国的规模化种植约始于2000年,头几年的总产量不过300吨。从秘鲁、智利、美国等产地进口,成为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随着新品种的引进和种植方式的改变,本土化种植的蓝莓口感才逐渐变甜,个头变大。目前佳沃蓝莓登上了拼多多“百亿补贴”专区。1.8公分规格,官方补贴后一斤价格为70多元。当日,佳沃JOYVIO旗舰店就卖出了10万元。“个头超大,很甜、脆,价格比商超低”,一位消费者留言。
曾做过记者的老米,负责“红河上农”蓝莓基地的电商销售。他的蜜悦旗舰店里,这几天也已开始上商品链接。“随着基地产量增加,我们会在微利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开拓蓝莓新市场。”老米表示。
“这才刚刚开始起量,真正爆发要在4月初,平台会继续对生鲜农产品保持零佣金,倾斜C位流量,激发潜在需求以扩大市场规模。”拼多多“农云行动”负责人分析称,蓝莓以往的销售渠道绝大部分都走线下,身边缺少大型商超和水果连锁店的数亿消费者,可能根本就接触不到这种小众精品水果,“一要买得到,二要买得起,产业端和平台一起努力,最终希望能让每个想吃蓝莓的消费者,都能吃得上。”
迭代种植技术适应国人口味
在种植端,这几年蓝莓正经历着一场本土化狂飙。
2012年,佳沃收购青岛的沃林蓝莓基地时,种植的还是美国1950年代的品种,成熟期需要到6月,口感也并不适合中国消费者。
中国科研界的介入要更早。1983年,吉林农业大学就率先在中国开展蓝莓引种,1990年代又从美国、加拿大等引入70多个蓝莓品种,并开始在北方推广规模化种植。
云南的规模化种植稍晚。2002年,云南省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引进88个蓝莓品种,筛选出13个优良品种,分别在早熟、中熟、晚熟产区推广种植。研究所创造出蓝莓组培一步成苗法,在提高质量和成活率的基础上,将新苗的生根时间缩短了120天,推动蓝莓云南产区驶上快车道。
即便如此,在蒙自草坝的佳沃蓝莓基地管理员罗顺银的记忆中,十多年前,云南的蓝莓很多还是露天种植,风吹日晒,外加管理技术落后,种出的蓝莓,也是口感偏酸、个头偏小、硬度偏低。
2015年左右,美国浆果品牌怡颗梅(Driscoll’s)开始在云南种植更适宜当地气候的新品种,并根据中国市场进行了改良,蓝莓变得更大更甜更脆。这进一步推动了国内蓝莓企业的品种优化和规模化发展。同一年,佳沃集团和大型水果供应链企业鑫荣懋合并,并在云南成立与智利最大蓝莓种植商合资的新公司。
在佳沃的蓝莓基地里,气温、湿度、光照和水肥情况随时都可通过智能大屏进行监测。从栽培、管护到采摘、分级,再到预冷、质检、包装、冷链运输,一条现代化产业链已经形成。
从早期的土壤栽培到现在的水肥一体基质栽培,从小规模种植到现在动辄上千亩,伴随着品种的不断迭代,云南的蓝莓产业已经走到了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农业3.0阶段。
“我们一进入就是基质栽培,配好比例的水肥,直接从管道被输送到基质中。”农业技术出身的孙波,在“红河上农”的基地里边演示进口的滴灌系统边分析行业未来,“一盆蓝莓的栽种成本大概60元,四年总收益能达到两三百元,运气好的话,投产一年就能收回成本。不过目前光靠线下市场体系,产业红利期不会太久,要有更长期的持续发展,必须尽快开拓线上大市场。”
是农户也是产业工人
在“红河上农”蓝莓种植基地,采摘人员正忙着把成熟的蓝莓果采摘装运,这里的蓝莓采摘季从11月陆续开始到第二年6月结束,而这正是进口与国产其他产区蓝莓的上市空窗期。孙波介绍,特别是过年之前蓝莓的价格相对偏高,这是云南蓝莓最有竞争力的时间段。
上市时间的差异化,使得云南蓝莓找到了打响名气的支点。看到蓝莓产业对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云南当地政府也积极支持推动蓝莓产业的发展。2018年底,曾任蒙自草坪坝镇党委书记的郭宇负责土地流转,仅仅3个月,佳沃的蓝莓基地就基本建成,赶上了当季的种植,在充分尊重村民权利的前提下,创造了土地流转的“蒙自速度”。
一个蓝莓大棚的投资要6万-10万元不等,普通农户可以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来参与种植。“比较可行的方式是教会农民种植,采摘的果子又回收过来统一加工,保障品质。”
“我很愿意分享自己的水肥配方,让每个农户都能种得了蓝莓。”孙波的话语间透露出理想情怀,“蓝莓的水肥、管护,虽然已不是传统农业上农民世代相传的经验技艺,但这些科学知识,一个高中生的化学和生物水平,已足以支撑其迅速学会。”
“我希望能把蓝莓变成国民浆果,我们2022年在云南蒙自雨过铺镇新建的600亩蓝莓基地,今年产量要升四倍。”孙波说完,顿了顿,又笑着补充,虽然现在看起来还不大可能,但更多农民能直接参与的话,总有一天能做到20元一斤。
对产地农民来说,眼下能分享蓝莓产业收益的方式,主要还是两种,土地流转租金,以及在生产端的采摘、分拣、管护、车间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打包、物流等务工收入。
蒙自草坝镇旧能村妇联主任张丽,把自己的土地都流转给了佳沃,自己在照顾孩子读书的同时,能经常到基地采摘。一天摘两百多盒,一盒6到8毛钱,除了土地租金,她每天还能赚一百七八十元工钱。“1000多亩土地,配备600个工人。现代化的农业不是把农民淘汰掉。”张丽说。
由于蓝莓的采摘用工多,距离佳沃蓝莓基地三四十公里的个旧市农民,也有组织地过来采蓝莓。生于1973年的老张,本来和老婆一起在浙江嘉兴的塑胶厂务工,今年订单不稳定,做两天休两天,两口子干脆回家来基地做了采摘工。“一天还只能摘个一百多盒,远没我老婆手快,但比在家里闲着强多了。”
》相关新闻